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5篇

时间:2023-03-10 09:55:15 规章制度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5篇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甘肃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刘金玲 讲授提纲:一、“三中全会”关于财税体制改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5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5篇

篇一: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甘肃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刘 金 玲

 讲授提纲:一、 “三中全会”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我二、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足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点税体制存在的

 一、 “三中全会”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

 亮点一:

 大大提升了 财政的定位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财政相对接,赋予了 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的战略定位。财税体制改革要定位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是指通过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财政收入的筹集和财政支出提供预算约束;通过合理的税种选择和税率设计建立科学合通过合理的税种选择和税率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制, 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税制结构; 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合理划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从而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发生的理财活动, 属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公共分配。是与市——张馨——贾康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共性连接资料\财政资金应该花在哪里.ppt非盈利性法制性透明高效

 亮点三:

 预算审批以支出和政策为重点税收不再是任务, 而是预期。年度预算执行不平衡可能成为常态年度预算执行不平衡可能成为常态。

 亮点四:税负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部分明确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原则“稳定税负” 是新提法, 区别于过去所说的“结构性减税”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法定与稳定

 亮点五: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连接资料\财力与事权.ppt基于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不适应的问题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支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支出责任是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础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重要前提

 二、 我国现行财税、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

 我国财税制度的法制化程度低立法级别明显偏低某些财税法律欠缺某些财税法律欠缺有些法规亟需修订 连接资料\3ppt.ppt

 (二)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1.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2.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不够 连接资料\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考量和提升.doc

 (二)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3.政府预算控制方式不合理• 提问:以平衡状态、 赤字规模作为预算审核以平衡状态、 赤字规模作为预算审核的重点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4.政府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5.政府预算约束软化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1. 税制结构模式不合理。

 间接税比例偏高, 直接税比重偏低• 提问:• 提问: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带来哪些负面效应?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2. 公平分配、 优化结构的税种体系不健全•公平分配收入•公平分配:

 收入、 财富、 消费3. 缺乏支撑地方政府运转的主体税种财富消费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4. 某些税种的制度设计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 房产税• 房产税• 资源税• 消费税5. 税收优惠管理混乱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1.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缺乏合理界定 连接资料\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doc对政府职能未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对政府职能未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重新界定, 政府和市场的职责不清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界定过于粗略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连接资料\2.ppt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2.财权和财力划分不够科学、 合理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过于集中集中某些税种的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税收体系不健全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3.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分税制只是在中央和省级两个层次上实行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还没有上实行, 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还没有纳入分税制体系。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实际上是五花八门、 复杂易变、 讨价还价色彩浓厚的分成制与包干制。

 (四)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弊端1. 转移支付的缺乏可靠依据2.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 有些转移支付方式与转移支付目标背道而驰 连接资料\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方式.ppt 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3.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4.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 资金分散、 使用效益低下 连接资料\央地财权新调整 下放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doc

 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重点革的内容与重点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1.实行全口径预算。

 政府的全部收入、支出和资产、 负债纳入预算, 接受民众监督。众监督。一般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2.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更多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 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3.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 实施动态管理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建立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建设项目的监管制度,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4. 切实推进预算公开推进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进程拓宽预算公开的范围拓宽预算公开的范围完善预算公开形式广州预算公开连接资料\用透明预算告诉纳税人钱去哪儿了. doc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1.推进税制改革的方向 根据“五位一体” 总布局、 总要求, 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 调节分配、 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职能作用,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 社会公平、 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更大程度、 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2.推进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优化税制结构优化税制结构强化税收调节功能稳定宏观税负• 提问:如何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1)

 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 扩围改革• 扩围改革• 税率(2)

 推进消费税的改革• 征税范围• 税率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3)

 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 征管模式——由分项课征模式到综合征管模式——由分项课征模式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课征模式• 费用扣除——考虑赡养人口、 医疗费等因素• 调整税率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4)

 推进房产税改革• 征税范围• 征税环节• 计税依据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5)

 加快资源税改革(6)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6)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7)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不出台新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 以事权划分为基础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事权• 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明确划分中央和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3.调整完善中央和地方支付间的收入划分4 减少财政管理层级4.减少财政管理层级, 建立三级财政建立三级财政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5.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转移支付的比例• 整合、 减少、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降低其比重• 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请批评指正!祝大家学习愉快!祝大家学习愉快!

篇二: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3      第三章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鉴于现代财政制度已经成为标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的重要范畴, 我们的分析不能不向更为具体和更加细致的层面递进:

 作为现代国家应有的财政制度形态,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对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做出尽可能全面的刻画, 构成了本章的任务。第一节 现代财政制度与    公共财政制度一脉相承一 公共财政制度概念的形成    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虽已持续多年,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并未形成一个能够统领、 覆盖整个财税体制领域内的改革线索和改革项目的概念。

 即便是 1994 年的财税体制改革, 在

 64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锁定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 这一基本目标的同时, 也并未对改革之后财税体制的整体制度形态做出相应的描述。直到1998 年,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由零敲碎打型的局部调整转入整体体制机制的构建, 以那一年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为契机, 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

 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李岚清, 1998)

 ① 。

 从那以后,作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定位, 公共财政一词正式进入了官方话语体系。

 也是从那以后, 举凡牵涉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的讨论,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层, 都是以公共财政制度来标识的。二 从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接踵而来的问题是, 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基本方向的现代财政制度与此前的公共财政制度有无不同?这要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相关部署和此前我们关于公共财政制度的系统分析两个角度来寻求答案。就前一角度看, 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 《决① 在那次会议上,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中共中央明确提出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5      定》 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不仅提出了 “完善立法、 明确事权、 改革税制、 稳定税负、 透明预算、 提高效率” 24 字的指导方针, 而且, 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若干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

 将这些作为指导方针的表述和作为系统部署的内容一一展开并加以透视, 可以发现, 它们都是以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为参照系而提出的, 都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在广泛借鉴包括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在内的当今各国财税体制的一般规则和基本做法的基础上而部署的。就后一角度论, 从改革开放的那一天起, 我们围绕财税体制改革方向而进行的探索, 无论是就发生在收入一翼的改革还是发生在支出一翼的改革, 也无论是仅涉及局部调整的改革还是牵动全局的改革, 更无论是在以公共财政制度标识改革方向之前还是在此之后, 在事实上, 作为参照系的, 都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现代财政制度的一般形态。

 其中, 既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成功做法, 也有体制转轨国家的经验教训, 当然也包括中国自身在财政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的深刻体会。

 所有这些, 均构成了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也由此形成了我们对于公共财政制度基本特征所做出的理论概括。三 系一脉相承的两个概念可以发现, 在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公共财政制度

 66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好, 现代财政制度也罢, 其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并无不同, 其所揭示的实质内容亦无差异。

 如果硬要在两者之间加以区分,那么, 联系前面两章的分析, 唯一的差别之处可能在于, 前者主要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野内、 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目标而形成的概念; 后者则主要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上、 立足于匹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而形成的概念。

 故而, 它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前者对应市场经济体制, 表述为公共财政制度, 意在揭示其属性特征。

 后者则对应国家治理现代化, 表述为现代财政制度, 意在揭示其时代特征。还可以发现, 作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目标的整体制度形态的高度概括, 无论公共财政制度, 还是现代财政制度, 实际上都是开放性的概念, 而非经过严谨论证的纯学术范畴。换言之, 它们均系根植于中国国情,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汲取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并将两者有机融合的产物。

 与此同时, 孕育于实践, 萌生于实践, 专注于实践, 立足于实践, 与实践如影随形、 亦步亦趋, 也是它们共同的突出特点。这意味着, 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所揭示的实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与时俱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化, 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进一步观察, 更可以发现, 公共财政制度也好, 现代财政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7      制度也罢, 本来就是为了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无论在公共财政制度身上, 还是在现代财政制度那里, 都寄托并融入了我们对于中国财税改革与发展的理想追求。

 这些理想追求, 既是发展变化的, 更是在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下产生并成熟的。

 它们不仅主导了既有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程, 而且肯定会继续引领未来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前行之路。围绕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两个概念说了上述那么一大段话, 无非是想说明一点:

 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在既有的有关公共财政制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高培勇, 2000; 2008), 对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做出相应的理论概括, 进而指导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实践,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第二节 基本特征之一:公共性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以及财政作为其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全新定位, 并且, 同计划经济年代的情形和传统财税体制的基本特征相对照, 可以把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归结为 “三性”:

 公共性、 非营利性和规范性。分别来阐释。

 68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 公共性的基本含义所谓公共性, 无非是表明, 现代财政制度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而不是以满足哪一种所有制、 哪一类区域、 哪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的需要, 作为界定财政职能的口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 财政就不去介入。

 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 财政就必须涉足。

 ①应当指出, 公共性是财政这一范畴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这在任何社会形态和任何经济体制下, 概莫能外。

 有所不同的, 只在于其公共性的充分程度以及它的表现形式。二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宗旨与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部门、 城市区域和生产建设方面需要的传统财税体制有所不同, 现代财政制度所着眼于满足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 是在同私人个别需要的比较中加以界定的。

 即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它非一部分人的需要, 也非大① 李岚清 (2002)

 曾将公共财政的功能归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功能、 法制规范的功能和宏观调控的功能, 并以 “公共性” 定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功能, 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视作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9      多数人的需要, 而是所有人的需要。其突出的特征表现于三点。

 (1)

 整体性。

 也就是, 它要由构成一个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 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

 (2)

 集中性。也就是, 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组织和执行, 而不能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各自的活动分别加以组织和执行。

 (3)

 强制性。

 也就是, 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力、 动用强制性的手段, 而不能依托个人意愿、 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三 若干代表性的事项以此为标尺, 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财政职能大致有下述三大项。第一, 提供公共服务。

 完整的表述是 “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和服务是典型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载体。

 之所以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提供这类服务, 主要是因为:

 (1)

 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生产或提供的。

 对于这类物品和服务, 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 共同受益。

 即它具有 “效用的非分割性”。

 (2)

 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服务, 并不排斥、 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 也不会因此减少其他社会成员享受的数量和质量。

 即它具有 “消费的非竞争性”。

 (3)

 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 任何社会成员也无法用拒绝为此付款的办法将其排除在

 70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自身的消费范围之外。

 即它具有 “受益的非排他性”。

 毋庸赘言, 具有如此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企业不愿也无能力提供, 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担当起提供的责任。

 国防安全、 社会治安、 环境保护、 公路修建, 等等, 便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突出代表。第二, 调节收入分配。

 一般而言, 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因素, 一是每个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 资本、 土地等)

 的数量, 二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价格。

 由于人们所拥有 (或继承)

 的生产要素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往往相差很大, 客观上需要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又不存在这样的再分配机制。

 所以, 只有借助于非市场方式———政府以财政手段去调节那些由此而形成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社会目标。第三, 实施宏观调控。

 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反, 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的经济波动经常发生。

 为此, 需要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 调节经济,保证宏观经济得以平稳、 均衡地向前发展。

 其中, 通过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财政实践上的制度性安排, 来维系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大致平衡, 便是政府所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71      第三节 基本特征之二:非营利性一 非营利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非营利性, 无非是表明, 现代财政制度以公共利益的极大化———而不是以投资赚钱或追求商业经营利润, 作为财政收支安排的出发点和归宿。二 “有去无回”的循环轨迹与政企不分、 全面介入竞争性领域的传统体制机制迥然相异, 现代财政制度是立足于非营利性的。这是因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和企业扮演的角色不同, 具有根本不同的行为动机和方式。

 企业, 作为经济行为主体, 其行为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

 它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牟利的目标; 政府, 作为社会管理者, 其行为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 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

 即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会附带产生一定的数额不等的利润, 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而不是盈利。

 72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表现在财政收支上, 那就是, 财政收入的取得, 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的基础上。

 财政支出的安排, 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宗旨。

 围绕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财政收支, 通常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 (或几乎没有产出)。

 故而, 它的循环轨迹, 基本上是 “有去无回” 的。三 若干基于现实国情的特殊考虑之所以如此强调非营利性, 除了上述的一般理由之外, 还有主要出于现实国情的如下几点特殊考虑。第一,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 总要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力。

 拥有政治权力的政府部门, 只要进入竞争性领域, 追逐利润, 它将很自然地动用政治权力去实现营利的愿望。

 其结果, 很可能会因权钱交易的出现而干扰或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第二, 一旦政府部门出于营利的目的而作为竞争者进入市场, 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将会被打乱。

 由于政企不分,本应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行为, 很可能被异化为追逐商业经营利润的企业行为。

 其结果, 或是政府活动会偏离其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轨道, 或是财政资金因用于牟利项目而使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出现 “缺位”。第三, 只要财政收支超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界限而延伸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73      至竞争性领域, 就免不了对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实行差别待遇。如在财政收支的安排上, 对自身出资的企业或项目, 给予特殊的优惠; 而对非自身出资或对有可能与自身出资的企业或项目产生竞争的企业或项目, 则给予特殊的歧视。

 其结果,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收支活动, 会因厚此薄彼而违背市场正常和正当竞争的公正性, 甚至给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障碍。第四节 基本特征之三:规范性一 规范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规范性, 无非是表明, 现代财政制度以依法理财———而不是以行政或长官意志, 作为财政收支运作的行为规范。二 牵动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与随意性色彩浓重的传统体制机制相区别, 现代财政制度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制度规范基础上的。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宗旨的财政收支, 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全体社会成员的贡献, 财政支出要用于事关全体社会成员福祉的事项, 就是因...

篇三: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onomic

 Vision

 1912014. 3经济视野一、我国财政制度现状(一)“营改增”全面推开(一)“营改增”全面推开2012年1月,“营改增”从上海开始试点,到今年8月1日“双扩围”至全国,新老税制平稳过渡,改革初见成效。数据显示,8月至10月这3个月共减税432.17亿元。今年前10个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共减税939.65亿元,预计全年减税超1200亿元。而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也将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二)支出重点倾向民生(二)支出重点倾向民生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得到优化,其重点是加强民生事业的投入,以此增强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托底”功能。据统计,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较上年增长20.7%、14.6%和12.1%。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亿元,增长9.3% 。(三)预算管理更加透明(三)预算管理更加透明2013年9月,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新修订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正式发布,管理对象包括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同时对会议分类和标准、流程设置等逐级细化,力求有效压缩费用。(四)收支规模不断增加(四)收支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小于主要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二、我国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职责不清晰(一)政府职责不清晰任何财政体制,只有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政府职能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国政府职责不清晰最集中的体现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越位”与“缺失”并存。主要表现在:政府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物,使政府财政的支出供给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这既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于发展,也给各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等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企业预算软约束和财政预算软约束状况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政府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不明确(二)政府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不明确一是事权划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政府职责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政府职责和支出责任相互推卸的现象。二是两级或多级政府间的共同事物,在费用确认、调整和分担标准方面缺乏具体细则,随意性大,变动频繁。三是对地方具有“效益外溢”的服务项目,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定认定程序和费用分担机制。四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职权调整的随意性和多变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地方税务体系不健全(三)地方税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地方税体系的改革建设严重滞后,税种划分不统一。二是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缺乏主体税种和具体稳定增长潜力的税种。三是地方税税收征管办法严重滞后,不适合现代税收征管,同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三、我国现代财政制度问题对策(一)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 度制 度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及其三者的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当前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将审核预算的重点有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另一方面是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二)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现阶段,深化税制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坚持税费联动,有增有减,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既要考虑保障国家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适当集中财力,也要充分考虑有关方面特别是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三是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四五是加快税收立法步伐,推进依法治税。(三)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三)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基础。只有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才能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财政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一)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二)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结语财政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深化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不可避免的需要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后盾。要制定一套上下级政府都认可的规则,以更开明的气魄,加强上下级的沟通,使下级政府在财政体制管理中也有发言权。要扩大民主理财,“还权于民”,从法律上保证广大纳税人对政府行为和权利运用的监督。加强公共权利之间的制衡,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以此促进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参考文献[1]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7.[2]陈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张通.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王才伟(1991-),男,湖北荆州人,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论述现代财政制度王才伟1

 刘云龙21.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1【摘

 要】我国的财政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的包干制,再到“分税制”的沿革历程。其中,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后的调整、完善和稳健运行,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政府财力增强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目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对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对外开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现行的财政制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论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并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关键词】财政制度

 现状

 对策

 论述现代财政制度论述现代财政制度作者:王才伟, 刘云龙作者单位:王才伟(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刘云龙(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81)刊名:经济视野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王才伟.刘云龙 论述现代财政制度[期刊论文]-经济视野 2014(5)2014(5)

篇四: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章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财政法规制度财政法规制度财政法规制度(考点)(考点)

 第一节预算法律制度我国的预算法律制度由《预算法》 、《预算法实施条例》 以及国家预算《预算法实施条例》 以及国家预算管理的其他法规制度构成。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

 • 国家预算原则: 公开性、 可靠性、完整性、 统一性和年度性。• 国家预算的职能:• 分配、 调控和监督• 国家预算的作用• 财力保证作用、 调节制约作用、 反映监督作用

 • 国家预算的级次结构的根据是:• 国家政权结构、 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要求。•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我国国家预算共分为五级, 包括:• 中央预算• 中央预算• 省级预算预算• 地市级预算• 县市级预算• 乡 镇级预算。

 • 注意:• 对于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 镇, 经省、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确定, 可以暂不设立预算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 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 但是不作为一级预算。

 • 国家预算的构成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各级总预算各级总预算部门预算、 单位预算。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中央预算指中央政府预算, 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

 的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地方预算由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

 的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总预算是指政府的财政汇总预算。• 各级政府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 各级政府总预算由财政部门负责编制;• 注意:• 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 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

 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

 部门单位预算是指部门、 单位的收支预算。•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 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 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部门单位预算是总预算的基础, 由各预算部门单位编制。

 •部门预算改革• 1. 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位。• 2. 国家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实现了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编制到使用相关资金的部门金统一编制到使用相关资金的部门• 3. ” 部门” 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为预算部门。

 • 部门预算是一项综合预算• 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 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 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 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 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 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收支计划;• 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 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

 •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

 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

 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

 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本级政府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 3. 乡 、 民族乡 、 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涵盖了人大的所有权限)• (1)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

 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2)

 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 (3)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4)

 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 (5)

 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 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1.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负责• (1)

 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2)

 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准• (3)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4)

 撤销国务院、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关于预算、 决算的行政法规、 决定和命令;决算

 •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负责• (1)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2)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3)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4)

 撤销本级政府、 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各级政府的职权• 1.国务院负责• 编制中央预算、 决算草案;• 向全国人大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省、 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 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决定中央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监督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预算执行;• 改变或者撤销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决定备费

 •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负责• 编制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 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 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3.乡 、 民族乡 、 镇政府负责编制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备费的动用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级预算的执行情况。

 •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权• 1.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 具体编制中央预算、 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

 • 2.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 各部门、 各单位的职权• 1.各部门负责• 编制本部门预算、 决算草案;• 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 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情况• 2.各单位负责• 编制本单位预算、 决算草案;• 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 安排预算支出;• 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 中央预算收入• 地方预算收入• 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

 • 预算收入形式• 1 .税收收入• 是国家预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如依法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投资产生的股息国有资产的有偿转让息、 国有资产的有偿转让、 出让收益。• 3.专项收入• 如铁道专项收入、 征收排污费收入、 电力建设基金收入等。• 4.其他收入• 包括规费收入、 罚没收入等。出让收益

 • 预算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中央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央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 地方预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级支出和地方按照规定上解中央的支出。

 • 注意:• 1.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 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 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 2.上级政府不得在预算之外调用下级政府预算的资金。• 3.下级政府不得挤占或者截留属于上级政府预算的资金。

 • 预算支出形式• 1 .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 科学、 文化、 卫生、 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展支出;• 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6.其他支出。

 • 预算组织程序• 包括预算的编制、 审批、 执行和调整。整。

 • 预算的编制• 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的指示。• 编制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 我国国家预算年度采取的是公历年制。

 • 预算草案编制依据• 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

 • 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 (1 )

 法律、 法规;•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3)

 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4)

 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5)

 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 各部门、 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 (1 )

 法律、 法规;• (2)

 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本单位的• (3)

 本部门、 本单位的职责、 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 (4)

 本部门、 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5)

 本部门、 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责任务事

 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 (1 )

 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2)

 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3)

 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地方上解的收入• (4)

 地方上解的收入。

 •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 (1 )

 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2)

 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3)

 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收入;• (4)

 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 (4)

 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 (5)

 上解上级的支出;• (6)

 下级上解的收入。

 • 预算的审批• 具有时效性、 级别性、 程序性和严肃性。• 1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2.预算的备案, 即各级政府预算批准后, 必须依法向相应的国家机关备案, 以加强预算监督。• 3.预算的批复, 是指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 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各部门批复预算。• 4.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 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主体:• 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 国家金库• 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

 • 注意:• 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 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 必须依法及时、 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 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 必须及时、 足额地上缴国库。•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必须及时、 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 并加强管理和监督。

 • 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和批准权限。• 1 .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3.乡 、 民族乡 、 镇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 注意:• 1.预算调整方案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编制。

 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 数额、 措施及有关说明, 经本级政府审定后, 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 接受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地方政府• 2.接受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地方政府, 应当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款项, 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3.政府有关部门以本级预算安排的资金拨付给下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专款, 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并办理预算划转手续。应当

 • 4.各部门、 各单位的预算支出, 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 不得挪用; 确需作出调整的, 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5.年度预算确定后, 企事业单位改变隶属关系, 引起预算级次和关系变化的, 应当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 相应办理预算划转。

 • 决算• 决算包括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 决算的程序:决算草案编制-决算审批-决算批复• (一)

 决算草案编制• 由各级政府、 各部门、 各单位, 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 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 编制决算草案的具体事项,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 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 应当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 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

 • (二)

 决算审批• 财政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 报国务院审定后, 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决算草案, 报本级政府审定后, 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乡 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三)

 决算批复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由本级政

 • 预决算的监督的分类• 1. 按照监督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 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2 . 按照监督的内容可以分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监督、 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和对决算的监督。•对预算调整的

 • 3. 按照监督的主体可以分为•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篇五: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十四五”发展关键词——“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三新”主线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新”主线贯穿全文。

 “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阐明了“三新”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如何聚焦“三新”主线读懂“十四五”规划纲要,“三新”如何体现并落实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我们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进行解读。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 100 万亿元;5575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 10 亿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是“十三五”期间的“成绩单”。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第一篇第一章的开篇之语,提纲挈领地阐明未来 5 年我国的发展环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压力测试”下,中国展现出自身的强大力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为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正向的、积极的拉动作用,从而推动世界经济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着和平发展的方向演变。”张立群说。

 可以看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列出的主要指标中新增“安全保障”版块,提出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约束性指标:2025 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 亿吨以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46 亿吨标准煤以上。

 “这是面对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针对性安排。当今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张立群说,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有着不可切割的紧密联系,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变数做出必要的准备,使我们的基本盘更加坚实,更具有弹性和韧性。

 新发展格局 保持战略定力

 办好自己的事 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场“消费品的盛会”即将到来——5月 7 日至 10 日,由商务部和海南省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将在海口市举行。

 据介绍,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此次消博会将聚焦“高、新、优、特”消费精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消费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单独成篇,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勾勒出未来 5 年的路线图。

 “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我们需要以我为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谋好中国的发展。”张立群说,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是世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大国经济特征,即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强,自我循环的能力强。

 张立群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主要是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经济大循环全面畅通的局面。依靠我国的生产能力与国内市场的对接,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这对我国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立足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 “从短期来看,当前,我们通过扩大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推动企业订单显著增加,销售形势显著好转,带动充分就业,进一步鼓励居民消费,从而实现社会资金的周转、循环全面畅通。”张立群表示,对此需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张立群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牢牢抓好,推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包括产权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发育等,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总的来说,经济大循环周而复始、层层递进,每一次循环就是向着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迈进一步。”张立群说,“十四五”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导向,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将当前的工作重点与中长期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

 新发展理念 坚持系统观念

 引领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供了行动指南。纵观“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新发展理念有了新的内涵和举措。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是将创新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对此,张立群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过去,我国技术进步路径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要求我们把技术创新的源头调向国内,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外,规划纲要对经济协调发展也确定了新的优先选项: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国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过程中,让高质量发展成果越来越普遍地覆盖各个方面。”张立群说。

 2020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100 万亿元。“规模如此庞大的经济活动,要求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到最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生活需要,必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张立群

 认为,实现绿色发展,需要经过非常艰难的探索,既不能一味地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也不能停止发展脚步谋求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在前进中探索转向绿色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外开放质量的提升被置于更突出的地位。张立群说:“可以预见,中国的产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会不断提升,中国的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会不断提升。因此,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更高水平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推进。”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民生领域建设需要在经济持续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锲而不舍推进。”张立群说,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就业质量、分配结构、公共服务、教育、社保医疗、乡村振兴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的水平。

 云南网 2021 年 04 月 01 日

推荐访问: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容 财政 制度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