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3篇

时间:2023-03-08 09:35:37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3篇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 德国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 德国作为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乡村地区也曾面临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问题和挑战,德国是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3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3篇

篇一: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

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

 德国作为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乡村地区也曾面临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问题和挑战,德国是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对我国乡村振兴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德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同样面临乡村发展危机问题。在城市化率 30%至 50%的发展阶段,也就是 19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大片土地出现荒废,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受工业化城市化的破坏。在城市化率 50%至 70%的发展阶段,也就是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人口和就业向城市的集中导致乡村人口进一步减少,乡村“空心化”更加严重,村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在城市化率超过 70%以后,也就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无计划的“返乡运动”,导致农村地区建筑密度增大、交通拥挤杂乱、土地开发过度、土地使用矛盾加剧,工业化思维的建设改造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村落形态和自然风貌。新世纪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不经济,美丽乡村仍然难以避免人口衰减、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德国面临人口“再城市化”、乡村“再振兴”的新挑战。1976 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并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到了上世纪90 年代,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发展更新的潜力,同时也更注重生态保护。这时的“村庄更新”也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乡村规划更多考虑的是,通过局部持续的改良,辅以适当的扩张。

 中德两国发展阶段不同,农村土地所有制、乡村治理结构、城乡关系等重大制度安排有很大差异,但两国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都很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问题。从德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均衡的城市化和生产力布局更有利于乡村地区发展目前德国人口规模为 8200 万人,有大小城市 2000 多个,其中,生活在 10 万人以上城市的仅占全国人口的 31.7%,生活在2000 人以下村庄的约占全国人口的 8.5%,其他60.6%的人口生活在 2000 至 10万人的小城市和镇。大部分城市和镇以都市圈的形式联结在一起,既在空间上分散布局,又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例如,德国第九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市区人口只有 57 万人,但以其为龙头的 500 公里半径范围内却聚集着 1150 万人口。这种城市化格局,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带动乡村地区发展。德国走出了一条以小城市和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通过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引导工业向小城市和镇布局,为“在乡村生活、在城镇就业”的人口迁移模式提供了可能,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我国于 1996 年迈过 30%的城镇化率、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此前一些有识之士已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但在后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各类资源明显向大城市集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预期结果并未出现。特别是此前一些地方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了机会,但此后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农村土地转用政策收紧,原先分布在乡村的企业纷纷迁往县、市的产业园

 区,乡村工业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种以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农民大跨度转移就业的人口迁移模式,对乡村腹地的带动效果较差。应深刻反思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在基础设施投资、医疗和教育资源布局、土地指标分配等方面为中西部地区县城和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小城市和镇这个节点做活,才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点。第二,土地整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德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重视乡村土地整治,将其作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其不同功能。早期主要推进农地整治,解决细碎化问题,以利于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后来把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作为乡村土地整治的重点。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乡村土地整治中突出景观和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规划的引领、政府机构和资金的推动,而且需要土地产权人的配合。例如,巴伐利亚州不仅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方案(AEP)、土地整治法实施办法、村庄更新实施条例,而且专门制定了土地产权调整条例。德国的经验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功能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单纯靠土地市场难以适应这种急剧变化,需要政府以法律、规划、建设项目的方式介入。长期以来,我国也在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以及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没有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应赋予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更完整的功能,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推动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环

 境保护等相结合。第三,不同发展阶段乡村衰落的内在逻辑不同,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也必须相应调整德国作为工业化的先行者,经历了城市化的完整过程,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乡村发展问题不同,应对策略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城市化率 70%前后,这一点更为明显。此前,主要以农业支持保护对冲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对冲城乡生活条件差异的扩大;此后,更加注重以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对冲城乡工业的效率差异,以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对冲城乡生活繁华程度差异的扩大。在乡村生态环境改造和节能循环利用方面,全德国都有垃圾回收系统。日常的生物垃圾通过专门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并与真空管道系统收集的黑水一起汇入居住区的技术处理中心。两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温净化处理,之后导入在 30-40 摄氏度下工作的发酵反应器,经过有氧处理,稳定之后还残留富含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流质物。这些流质物将被保存起来,并被用于居住区的绿化养护或者卖给临近的农业联合组织。该组织将其分配给各个成员用于农业生产,并保存在季节性存储器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不仅使人类居住区产出的富含营养元素废物以生态可承载的方式进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产,为节能做出贡献。柏多文的居民改变了农耕方式,变成有机耕种。这里农地有很多杂草,作物秆也比较稀疏给鸟类等生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的耕种方式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目前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降低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但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改善乡村人口结构,让乡村能够留住和吸引回一批年轻人,以增强乡村生机和活力。为此,要紧紧抓住振兴产业这个核心,为年轻人创造有足够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年轻人愿意在乡村长期生活下去。第四,促进乡村振兴需要营造社会氛围德国不仅通过颁布《土地整治法》《农业法》《联邦空间规划》等法律法规、实施村庄更新计划和欧盟“引领项目”等投资建设活动以促进乡村振兴,而且注重为乡村振兴营造氛围。例如,在民间自发开展乡村社区美化竞赛的基础上,1961 年联邦德国农业部将其转化为全国性的乡村竞赛制度,每三年举办一届“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2007 年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美好”竞赛,从注重外在美转向注重内涵美。开展这个活动,既引起全社会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也有利于激发各个村庄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自发开展了美丽乡村、星级农家乐等评比,最近农业农村部也在推动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应借鉴德国经验,对这些活动进行统筹谋划,围绕现阶段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设计赛事内容和规则,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篇二: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

内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一

 引言

 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乡村的富裕是社会富裕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总结中外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第五章“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六点任务,在六点任务中,除乡村振兴战略外,其余五点都是总体性、全局性、宏观性的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是唯一的局部性工作,不过,这恰恰说明了乡村振兴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的总体性、全局性、宏观性地位。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很大,长远来看,我国将始终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大量的研究显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将维持在 70%~80%。届时,将仍有 20%~30%,即 3 亿~4.5 亿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率逼近峰值,人口、资源、资本的城乡双向流动将越来越频繁,乡村的价值将日益凸显。没有现代化的农村,不可能实现人口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双向的。而迄今为止,我国正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则是单向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放缓和农村产业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状况的改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趋势。农村现代化也是解决中国未来农业出路的途径,农村不行,人口流失,种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振兴是其必经阶段。主要发达国家通常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在起步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密集流向工业城镇,农业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城乡差异扩大,二元结构问题突出(钟钰,2018)。一些国家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而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梳理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和中国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做法,全面总结经验,给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二

 国内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日本“一村一品”

 日本的乡村振兴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造町(村)运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快速工

 业化的时期,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凋敝。造村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凋敝的农村逐步走向繁荣。后来,造村运动的内容开始扩展到改善农民生活方面,比如改善乡村景观、保存历史建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福利事业等。

 “一村一品”是日本在造村运动中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就是根据区域布局安排,按照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进而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

 “一村一品”以地方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自身特色、地域特色,形成以村为单位的具有地区优势和销量的拳头产品。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差异化、多样化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农村不只发展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还大力推广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地方庆典活动等。此外,日本不少县依托政府农业改良普及机构和各级农协,开办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才培训讲习班,培育了不少“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头人,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2.韩国“新村运动”

 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政府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更快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主、协同”的新村运动,类似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余维祥,2010)。“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就十分重视农户的参与,采用了参与式的项目实施方法,政府设计了 20 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项目,提供给各地农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求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项目所需的建材。

 在第二阶段,“新村运动”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将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村,新村运动的内容是基础性的工作,比如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和培养自主精神;第二类是自助村,新村运动的内容是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收入水平;第三类是自力村,新村运动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福利,并在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在改善农居环境方面,还建设标准住宅、雨洪利用系统和通信设施等生活福利设施。第三阶段,“新村运动”更加注重全民参与和法治建设,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艺术教育等。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当地情况、当时国情,采取分阶段、分类实施推进乡村振兴。不直接投资,而是将过剩产能转移过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于不同的村庄采取分类指导。从众多村庄中,选出样板村带动周边村庄发

 展。根据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重点从支援基础设施建设,到扩大农业收入,再到民主法治和社会建设。

 3.德国“村庄更新”

 20 世纪 50 年代,战后德国面临着设施修复、传统村落风貌被破坏,农村生活水平待提高等问题,德国“村庄更新”是以“农村-结构-更新”为重点,倡导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注重乡村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建设,注重保护和塑造乡村特色,自下而上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在“村庄更新”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适时调整。为适应农村社会和人口发展情况,德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做出相对调整,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

 德国“村庄更新”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城乡等值化”发展道路。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选择了小城镇与城市的“等值”发展,而非“同质”化道路。出台并动态更新《联邦土地整理法》、《联邦建筑法》、《联邦空间秩序法》、《联邦自然保护法》等,从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为“村庄更新”具体实践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保障。政府对公共事业给予高额补贴,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护的补贴比例可达 90%,对于有保护历史价值的私人建筑也会给予部分补贴。此外,“乡村更新”中的任何一个项目,每一步决策都必须由政府决策、规划部门和农村三方共同协商,整个“村庄更新”不是政府主导,村民真正发挥了主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村庄更新建设中。

 (二)国内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塘约村“七权同确”

 塘约经验是落实集体所有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范例。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在当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通过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来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 年洪灾过后,塘约村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权、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即金土地合作社,把承包到户的责任田通过自愿入股的方式全部集中到村集体,由塘约村金土地合作社统一经营。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的变化带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以前农民收入基本由务农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两部分组成;现在,村民收入由财产性收益、经营

 性收益和劳务性收入三部分组成。

 在“七权同确”过程中,塘约村把被农户占用多年的公房、河滩、荒坡、荒地等集体资产全部收回,有效地维护了集体经济。通过确权、颁证、土地流转等合法程序,使村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成功实现了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同时使集体与村民个人各类产权关系更加清晰、权益归属更加明确,为实现集体统一经营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六盘水市“三变改革”

 一是推进资源变资产,盘活闲置的资源,使其转化为资产。所谓资源变资产,就是村集体将集体的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推动和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形成资源的聚集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变“死资源”为“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六盘水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有效整合了土地、森林、劳动力、文化等多种资源。

 二是推进资金变股金,整合分散资金入股经营。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总量不断增多,但是各项资金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六盘水市通过“资金变股金”来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推动农村加快发展。一方面将财政项目资金变为股金,就是把财政投入农村的生产发展类、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另一方面将扶贫专项资金转变为股金,也就是把精准到户的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到效益好的企业,并且合理地确定贫困户的占股比例(黄运,2016)。

 三是推进农民变股东,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农民增收难,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种植业面积大、产出低,又缺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六盘水市通过推进农民变股东,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为了让“三变”改革惠及更多贫困户,他们注重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一人一法。对于深山区、石山区、不具备脱贫条件的深度贫困的农户,主要是帮助和鼓励他们入股;对于有资金、有技术的有脱贫能力的人员,主要是鼓励和引导他们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农民入股各类经营主体后,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取租金,通过参与企业分红获取股金,政府还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群众、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提供创业就业平台,组织农民及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经营管理,按实际工作量支付工资报酬,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桦甸市“垃圾革命”

 近年来,桦甸市创新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化解垃圾处理难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桦甸市采取政府采购、特许经营的建设模式。桦甸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运营。该垃圾收运体系分为定点收集、专业转运、集中处理三个环节。在垃圾收集环节,各村屯配备小型垃圾收集车,村民定时将垃圾存放到收集车内,环保桶管理员每天将收集车内的垃圾倾倒入桶,实现日产日清;在垃圾转运环节,运营企业根据垃圾入桶情况,及时将垃圾转运到桦甸市垃圾处理厂;在垃圾处理环节,桦甸市垃圾处理厂每天对进厂垃圾检车计重,分类处理,变废为宝。

 推行市场化保洁,政府将垃圾收集前端的村屯日常保洁一并交给企业管理,纳入购买服务范围,有效降低了运营费用,提高了管理效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垃圾治理工作长效化、常态化。乡村基层干部由“大包大揽治垃圾、一到检查搞突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日常监督,减轻了工作负担。为垃圾转运车辆安装了 GPS 定位系统,垃圾进厂称重数据、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到信息中心,对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环节的全过程实行“数字化、视频化、定位化”监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桦甸市将农村环境保洁费用、垃圾转运费用、垃圾处理费用和企业投资返还资金统一列入财政预算,真正体现了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资金保障。

 三

 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总结

 (一)顶层设计方面

 先进的理念引导乡村振兴进程。纵观主要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它们都有先进的理念引导不同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复兴,最终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或运动取得预期效果。乡村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设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要求和指导方针、制定战略步骤和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战术支持,需要在乡村工作队伍建设、乡村振兴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格局等方面做好战术统筹,根据不同时期农村发展需要调整农村振兴政策内容,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加强政府顶层设计,补齐制度短板,充分发挥好政府在立法规划、宏观调控、监督监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韩俊,2013)。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全国性或地方性法律法规,强化乡村振兴立法保障,夯实乡村建设发展的法律基础,明晰乡村振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法律边界,明确乡村振兴需要支持保护的正面清单和限制禁止的负面清单。搭建起法治先行、规划引领、政策支撑的制度体系框架,为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营造法治环境,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法治条件,为保护好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法治保障,使乡村振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产业发展方面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各国以行政区域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典型国家以农村现存的有形、无形资源为基础,将农产品生产与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销售、文化、体验、观光等要素与业态有效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更好地获得增值收益。农业社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者对社会化服务需求迫切,发达国家构筑了由政府、社...

篇三: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

第21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1 No.32021 年5 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 202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基于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分析赵廷阳 1,张  颖1* ,李怡欣 2( 1.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   摘   要: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乡村善治的主要体现,是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为更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组织开展了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遴选征集工作。经村级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遴选了21个案例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以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为基础,对全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基层干部认识不足、文化阵地建设较弱、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财政投入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文化活动、优化财政结构、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文化价值等对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文化振兴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 - 9107 (2021 )

 03 - 0046 - 08 收稿日期:

 2020 - 11 - 25  DOI :10.13968 / j.cnki.1009 - 9107.2021.03.06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2019 - GMC - 034 )作者简介:赵廷阳,男,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一、研究背景乡风,即乡村社会的风尚或者风气,是村民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传统信仰、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集合,是经过千百年生产劳作生活的沉淀,是在社会历史变革和政治文化的熏陶下诞生的乡村习性和村民的精神风貌 [1 ] 。新中国经过 7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整体上形成了文明和谐、健康有序的好风气,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础 [2 ] 。但是部分封建文化在乡村社会根深蒂固,一些陈规陋习在乡村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包含五个大的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农村全面振兴总体规划,文明乡风建设是强而有力的保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不论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还是从乡村振兴的战略入手,建设文明乡风都以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体现在国家整体部署规划之中。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从生产力的绝对不足转变为发展不够充分、分配不够平衡。文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上的富有,更要求精神层次的满足。因此,在广大农村,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3 ] 。(1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的根本是意识形态的进步。首先,乡风文明能够帮助村民接触先进科

 学知识和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其次,可以创建良好的乡村人文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乡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再次,可帮助村民改变单调陈旧的生活方式,接纳认可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 [4 - 5 ] 。(2 )乡风文明是贯彻农村全面振兴规划的落脚点。乡村全面振兴有五个维度的要求:乡村产业发展、自然环境适宜、乡风和谐健康、村镇治理高效、村民生活富足。乡风文明为振兴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内在活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是以人为本,表现为村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世界满足,综合素质提升。而良好的乡风文明能够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观念,帮助村民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追求精神富足;还可以从源头上为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提供支持,为村民全力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3 )乡风文明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的坚强支柱。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加强自己当家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发维护村规民约,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业;乡风文明建设还可以推进依法办事和行政民主进程,全面落实国家基层政治民主建设要求,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从而顺应我国治理体系以及综合治理改革。同时,文明的乡风是村民的内在追求,更是他们的发展宏愿,可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精神追求,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提升群众综合素质,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进而使村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等11个部委在2019年9月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坚决遏制农村 “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 [6 ]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共报送了 78 个案例,经过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最后评选出 21 个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本文基于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目前全国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乡风文明的持续有力推进,让农民的思想境界焕然一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广大农村孕育出更多的淳朴乡风民俗,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邻里相助、公正诚信、孝悌仁爱等道德风尚正在日益形成,农村吹起现代文明的新风,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高 [7 ] 。

 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广泛收集、推荐,遴选出了第一批村一级“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示范案例,根据每个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和主要内容,将典型案例分为“党建引领、遏制陋习、创新引导、阵地建设、活动带动、文化引领、典型示范”等七种模式。1.党建引领类。以党建引领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是广大乡村采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 [8 ] 。以党支部为引领,以党员干部为标杆,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通过党员活动日为党员干部精神上“补钙”、思想上“充电”、工作上“加油”,使之成为传播文明的主力军。案例1 :云南省宾川县罗官村发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量、组织功能,搞好大众宣传、凝聚群众力量,将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组建移风易俗领导组,由村委会统筹,以村小组为单元,明确各单元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党员积极带头,采用“党建 + ”的组织策略,带动村集体树立文明乡风。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红白理事会管理,理事长主要由党员担任,村级理事分别联系挂钩小组一级的理事长,带头执行红白理事会规定,从自家开始简办客事,形成了“大理事+小理事”红白理事会网格化组织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村民向上向善,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扼制铺张浪费和7 4   第3期                赵廷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攀比之风,破陈规除陋习,把客事简办的倡导内化成全村村民的自然选择。2.遏制陋习类。遏制乡村陋习是推动乡风文明的有力举措之一,具有针对性、地域性 [9 ] 。在乡村建设中注重发挥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的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广泛开展“遏制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行动,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一概从新从简,减轻人情负担,尊老敬老的风气日渐形成,村民获得感明显提高。案例2 :天津市北辰区韩家墅村从迷信活动和聚众赌博下手,展开强有力的移风易俗行动。依据群众认可的原则,发扬群众自我监督作用,依照六步决策法的科学流程,制订了《韩家墅村规民约》。《民约》强调群众自我管理,发扬村民的管理自主性,提升村民的治理参与感。如婚丧嫁娶一应从新从简,其余繁复宴席一概取消,约定民俗活动的规模和标准,不准在活动中搞封建迷信等不良活动。经过移风易俗行动,韩家墅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2018年村级收入达1.92亿元,上缴利税4 800万元,村民共享村集体红利1.1亿元,实现精神文明和生活富足双丰收。3.阵地建设类。基层文化阵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载体,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平台 [10 ] ,通过阵地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的模式,具有实用性、快速性,群众参与度高,但该模式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地方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要求。案例3 :河南省开封市张庄村着力于文化阵地建设,成果显著,已落成图书馆、戏院、书画院和民俗馆等一系列文化产业设施,同时建成了设备齐全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完备的健身设备,也有先进的电子大屏,从多方面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案例4 :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新修建6个文化广场,其中3个党建文化广场,并修建了党建文化长廊,将党建文化的感染力和群众活动的多样性相结合,组织策划的文化活动颇受村民欢迎,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热烈景象。案例5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通过完善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作用,村文化礼堂天天开放、月月有活动,礼堂成为村民参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2018年入选五星级文化礼堂。村里还出资收回闲置农房,将其打造成为农家书屋,藏书达 2 500 册,为村内留守儿童、农闲老人提供阅读场所。寒暑假定期开展“春泥计划”活动,为村50名幼小学生提供假期学习阅读场所。4.活动带动类。以开展各类活动带动乡村群众,从而推动乡风文明,是最受广大乡村群众欢迎的一种方式 [11 ] 。开展的活动具有带动性、趣味性,比如通过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或是以广场舞比赛、方言相声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案例6 :山东省曲阜市武家村结合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依托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以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开好讲座。把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优良家风搬上讲台,把儒学经典和农学科技请上讲台,把通俗文化带下讲台。二是做好评选。开展“文明乡邻”评选活动,评乡里事,奖乡里人,扬乡邻美德,正文明乡风。三是组织帮扶。组织帮扶志愿团队,党员带头群众拥护,推进移风易俗环境美化工作。四是开展文艺活动。组建村民文艺队伍,腰鼓队、广场舞、健身拳,集中村民好点子,调动村庄好资源,让村民深入参与文化集体事业,成为文明实践中台上台下的真正主角。五是举办传统庆祝。振兴传统大节文化,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把传统优秀文化的韵味渗透进现代生活中。把文化传统故事和优良习俗与传统节日的欢庆活动融为一体,让传统节8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

 日融合娱乐休闲,寓教于乐全民共享,文化经济双繁荣。5.创新引导类。以创新的方式来引导乡村群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能带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12 ] ,具有创造性、调动性。通过持续的引导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改进不良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案例7 :四川省眉山市万年村创新开展“道德超市”项目,由村民大会协商制定实施细则,建立积分累计兑换机制,把村民优良道德与乡村公共事业挂钩,发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道德超市”策划实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在村民自治探索中,以入户调研和村民大会为手段,以村组干部和驻村干部为骨干,协商议定“道德超市”积分和兑换细则,彰显村民治理的优越性。二是依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要求,对村民先进道德进行细化分类,建立积分项。设立积分发放兑换账目,严格贯彻“道德超市”实施细则。每年竞选“道德之星”,鼓励村民学习榜样,形成良好习惯。三是将“道德超市”积分纳入全村公共建设体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道德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商品,更与乡村创新发展基金挂钩,在提升村民道德素质的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加入乡村治理队伍,让乡风文明强势助力经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6.文化引领类。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养料,传承扬弃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这种模式具有延续性、差异性 [13 ] 。重新关注民俗艺术、传统技艺等传统文明遗存,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文化产业常兴旺,让村民生活常富足。案例8 :上海市宝山区月狮村着力于乡村历史文化建设,建设村史馆,展现本村的发展经历、历史变迁、红色记忆,继承前人乡贤的优良传统,发扬良好家风、村风,延续“乡愁”文化。同时还大力保护非遗文化,把传统手工作坊龙狮坊、美食坊作为乡风阵地,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承接月浦镇花艺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在节日庆典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案例9 :青岛胶州市律家庄村成立孔子学堂,聘请国学老师到学堂传授传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深处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好处,丈夫道、媳妇道、夫妻道、婆媳道每个人都能琅琅上口,并且每个人定期上台分享学习心得,从而落实到生活当中去,让整个村庄认同接纳德孝文化。通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律家庄村人人律己、家家齐家、全村兴庄,形成乡风文明实践新风尚。7.典型示范类。以典型人物、事迹来引领带动乡村群众,既是对优秀的人物、事迹的充分...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案例分析5000 案例分析 振兴 乡村